? ? ? ?
在豬場管理中,母豬體況(Body Condition Score, BCS)的科學管理對繁殖性能、泌乳能力以及長期健康至關重要。然而,許多豬場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以下一些常見誤區,從而可能導致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下降。
一、忽視體況評分的科學性與定期監測
誤區:僅憑經驗目測或主觀判斷體況,未定期使用標準評分體系(如1-5分制)和先進儀器設備進行體況評分。
后果:難以及時、精準發現膘情不達標的個體,導致營養調整滯后,從而造成繁殖障礙(如發情延遲、產仔數減少)。
改進:定期(如每周)、定階段(如配種前、妊娠中期、斷奶前)使用標準評分工具評分,或使用背膘儀測量背膘厚、通過觸摸背膘厚度、觀察肋骨和脊柱輪廓進行評分,結合數據正確評價體況。
二、過度追求“膘情”
誤區:誤認為妊娠期母豬越肥越好(過度背膘積累),或過度限飼以控制成本。
后果:肥胖母豬易出現脂肪肝、難產、肢蹄病,且窩產活仔數可能下降,降低泌乳期采食量導致斷奶重降低;過瘦母豬導致斷奶后發情延遲、排卵數減少、胚胎存活率下降。
改進:以背膘厚為參考(如妊娠期18-22mm或控制BCS在3-3.5分,哺乳期16-18mm或避免體況損失超過1分),避免盲目增肥或過度控料。
三、營養策略的“一刀切”
誤區:全程使用單一飼料配方、統一飼喂量,未根據母豬不同階段(妊娠期、哺乳期、空懷期)、胎次、品種、環境或個體差異調整。
后果:青年母豬與經產母豬需求不同,統一管理易導致初產母豬體況不足或高齡母豬過肥,妊娠期能量過剩導致體況過肥,哺乳期營養不足導致體重過度流失,影響泌乳和斷奶后發情。
改進:分群管理,按胎次、繁殖階段、體況分組,動態調整日糧配方(如妊娠前期低能量高纖維、限飼,哺乳期高蛋白高能量、自由采食);不同環境溫度、不同胎次、不同品種,營養要求要差異化;繁殖性能不同的個體,營養要求也不相同。
四、不重視哺乳期營養管理
誤區:哺乳期飼喂量不足或營養濃度低,特別是忽視氨基酸平衡。
后果:母豬過度消耗體儲,導致斷奶后體況快速下降(如背膘損失>4mm),延長斷奶至發情間隔,降低下一胎產仔數。
改進:提供高能高蛋白日糧,逐步增加飼喂量至自由采食,最大限度提高母豬泌乳期采食量,并確保日糧中必需氨基酸充足,特別重視母豬飲水管理。
五、忽視體況恢復期的管理
誤區:斷奶后未及時調整飼喂策略,忽視短期優飼(Flushing),特別是對斷奶后體況過差的母豬未進行專項恢復管理,直接進入下一繁殖周期。
后果:發情率降低、排卵數減少,配種失敗率升高,母豬使用年限縮短。
改進:對BCS<2.5分的母豬單獨飼養,短期補充高營養飼料(如脂肪粉、氨基酸),延長恢復期至體況達標,促進卵泡發育和發情表現。
六、輕視后備母豬管理
誤區:后備母豬過早配種(體重或日齡不足),未使用后備母豬專用飼料,后備母豬按育肥豬的飼養模式,未對后備母豬科學隔離馴化。
后果:初產母豬體況差,產仔性能低,二胎綜合征高,淘汰率高。
改進:50-60kg開始按后備母豬進行飼養管理(包括飼料營養、環境控制、分群管理、隔離馴化),后備母豬首次配種標準為體重130-140kg、日齡210-240天,第二個情期開始配種,配種前短期優飼。
七、忽略環境與管理因素
誤區:僅關注營養,長期限制母豬運動(如限位欄飼養),忽視溫度、濕度、應激等對體況的影響。
后果:運動不足導致肌肉萎縮、肢蹄病;高溫高濕環境增加熱應激,降低采食量,加劇哺乳期體況損失。
改進:提供適當活動空間,母豬斷奶后可以飼養在大欄中自由活動,待妊娠中期時再飼養到定位欄中;夏季加強降溫措施(如濕簾、通風),冬季注意保暖。
八、忽視健康管理
誤區:未定期驅蟲(如疥螨、內寄生蟲),忽視慢性疾病(如胃潰瘍、飼料霉菌毒素中毒),不重視母豬的亞健康(特別是毒素的蓄積)。
后果:導致母豬消瘦,免疫力和繁殖性能下降。
改進:制定驅蟲計劃(定期驅蟲、體內體外環境立體驅蟲),使用生物發酵飼料提高腸道健康,使用茵梔解毒顆粒+芪貞增免顆粒提高母豬健康度。
九、缺乏數據驅動的動態調整
誤區:依賴經驗管理而非數據分析,未記錄背膘厚(或體況評分)、體重變化、采食量等關鍵指標。
后果:難以發現群體性體況問題,無法針對性優化管理方案。
改進:建立母豬電子檔案,結合生產軟件分析體況與繁殖性能的關聯,制定預警閾值(如背膘<14mm時觸發營養干預),及時調整營養和管理策略。
總之,母豬體況科學管理的核心是“動態平衡”,避免“一刀切”或經驗主義。生產中應定期監測體況、背膘厚和繁殖性能,結合精準評分,制定分階段、個性化營養方案,優化環境管理和疾病防控方案,加強數據監控與分析,以提高母豬年斷奶仔豬數(PSY)、延長繁殖壽命,降低淘汰率,實現母豬群的高效生產和長期健康。定期培訓員工,提高員工的科學管理、數據管理意識與技術技能水平,適當引入智能化設備(如自動背膘測定儀、精準飼喂系統、精準環境控制系統)以提高執行效率。